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游学记

2014-05-27


 

一万公里的距离,十小时的飞程,八个月的生活,却像发生于闪念之间。

    还记得刚到荷兰时的喜悦与好奇。空气是清甜的,草地是芬芳的,人民是善良的。对于第一次看到野鸭白鹅能够旁若无人平安穿过马路的我们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人与自然的超和谐相处是如此难以置信。

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习交流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深深感到中西大学教育的差异。首先最直观体会在硬件上,TUD所有的学生事务都可以实现电子化。从上课通知、课件拷贝、问答都能够在网上无障碍实现。科技发展是一方面,高昂的人工费我想也是不得不提高信息化的激励。其次在教学质量上,并非说每一个老师都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即使在TUD这样一个世界顶级大学也不可能实现。一个学期下来,我也对某些课程失望过,无论国内国外,自我学习的能力都与在课堂上单纯地听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可是,有一点确实是让国内学术界惭愧的,那就是纯净的学术氛围。无论是小组完成的项目,还是考试题目,都不容许半点虚假。对于项目报告,复制粘贴绝对是被明令禁止的,可以引用,但必须写明出处。而考试,不会存在漏题现象,考的就是真才实学,临时抱佛脚不可行。整个大学没有围墙,每个学院的建筑也自成风格,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每一天迎着狂风骑着车向自由的知识殿堂进发,也许会遇到不顺利的事,也会被大风吹得心烦意乱,但是这种充满挑战的感觉却总能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

TUD硕士项目的国际化水平很高,一个专业的国际生比例可以超过90%。所以我也有幸感受到了各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风格。因为荷兰从前的高福利(虽然现在不是了)只收低额学费,所以荷兰本土学生对于毕业的态度并不那么严肃,经常能听说有学生五六年还没本科毕业的情况。相比尽快获得一个学位,他们更注重的是自我兴趣的实现,当然学霸哪里也都有。荷兰同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上课非常积极,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一般十分主动。欧盟区的其他同学也类似,问题直白,思维直接。而我们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内敛很多,不经常提问,但课余时间比较努力。另外比较多的还有印度学生,听说他们很早就开始了英语教学,所以听课提问无障碍,但是他们的强大口音我一直听不懂。对他们而言,也一定听不懂我的英语吧。印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也很积极主动,多为学霸。总之,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他们身上美好的品质也让我不断审视自我。

课堂之余,学校内外的奇葩节日也总是让我们一次一次震惊到掉下巴。比如“红色跑酷”,穿上一件白色T恤,然后就在身上各处洒红色颜料,四人一组开始赛跑,中途往草坪一坐,开始吃土豆。还有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国王节,可爱的荷兰人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一只橙子,把压抑一年的疯狂情绪全部在这一天释放。入乡随俗,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会被荷兰人的热情与想象力折服。

代尔夫特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小城市,但它却是荷兰皇室的发源地。中心的老教堂默默守护着荷兰皇室的血脉,而正对它的市政厅,厚重而沧桑,讲述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与代尔夫特的安宁不同,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其奔放包容闻名,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有强烈的感受。整个城市的气息充斥着大麻燃烧的热烈,红灯区里曼妙的身姿、五月花海的郁金香,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

对于第一次出国的我来说,新鲜过后,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不是文化,而是孤独。荷兰人的一天从晚上6点开始基本就宣告结束。一个人住虽然很自由,同学们也时常搞点活动,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与自己相处。每当这种时候,爱好的重要性就彰显无疑。可是活了这么久,似乎都是在被推着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觉得什么有意义,竟然也成了一个难题。想起风风火火地辗转于不同教室,在课间匆匆解决午饭的时候,虽然累,但充实。融入一个文化全然不同的社会的艰辛,受到他们的认可,得到真正的接纳并非易事。八个月对我而言已不短,而在这里攻读硕博学位的学长学姐们和为了更好生活而辛勤打拼的前辈们,要继续在陌生的土地上奋斗几年甚至几十年,直至将它变为熟悉的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代尔夫特的九月是新鲜的,十一月是充实的,一月是萧瑟的,三月是复苏的,五月是熟悉的。在荷兰的这些日子,是我最为宝贵和难忘的经历,在交流中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也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离开祖国,反而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它,也更加明白它蕴藏的无限机会和可能性。

 

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张荻

 

打印文章 浏览次数